下面是详细讲解“MongoDB运行日志实现自动分割的方法实例”的完整攻略。
在MongoDB的运行中,产生的日志会占用服务器的存储空间,因此需要对MongoDB的运行日志进行定期的切割和清理。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对MongoDB的运行日志进行自动分割,避免手动切割带来的繁琐和风险。
logrotate是一个Linux系统下常用的日志切割工具,可以对指定的日志进行按大小或按时间的切割,并可对切割前或切割后执行命令。下面是使用logrotate对MongoDB运行日志进行按时间切割的配置文件:
# /etc/logrotate.d/mongodb
/var/log/mongodb/mongod.log {
daily # 每天切割日志
rotate 7 # 保留过去7天的日志
compress # 压缩旧日志
delaycompress # 等待下一个切割周期再压缩
missingok # 如果日志不存在也不报错
notifempty # 如果日志为空也不切割
postrotate
# 向MongoDB发送SIGUSR1信号,切换到新的日志文件
/bin/kill -SIGUSR1 `cat /var/run/mongodb/mongod.pid` >/dev/null 2>&1 || true
endscript
}
该配置文件将MongoDB的运行日志指定为/var/log/mongodb/mongod.log
,按天进行日志切割,保留过去7天的日志文件,切割时压缩旧日志,等待下一个切割周期再进行压缩,如果日志不存在也不报错,如果日志为空也不切割。在切割后,利用postrotate
指定的脚本向MongoDB发送SIGUSR1信号,切换到新的日志文件,以便MongoDB能够继续将日志记录到新的文件中。
MongoDB的logRotate命令可以实现类似于logrotate的功能,用于对运行中的日志进行切割。下面是一个使用logRotate命令进行日志切割的示例:
db.runCommand({logRotate:1})
该命令将会对运行中的MongoDB日志进行切割,并将最新的日志文件命名为mongod.log,旧日志文件将被重命名为mongod.log.xxx,其中xxx为编号,递增依次为001、002、003等。需要注意的是,该命令必须在MongoDB的管理终端中执行,因此要先连接到MongoDB服务器上。
本文介绍了两种实现MongoDB运行日志自动分割的方法,分别是使用logrotate进行日志切割和使用MongoDB的logRotate命令进行日志切割。使用logrotate的方法需要在Linux系统上安装logrotate,并配置好相应的日志切割参数;使用logRotate命令的方法则可以直接在MongoDB的管理终端中执行,方便快捷。无论是哪种方法,都可以有效地防止MongoDB日志占用过多的存储空间,保证MongoDB服务器的正常运行。
本文链接:http://task.lmcjl.com/news/481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