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键词

Java对象的销毁

对象使用完之后需要对其进行清除。对象的清除是指释放对象占用的内存。在创建对象时,用户必须使用 new 操作符为对象分配内存。不过,在清除对象时,由系统自动进行内存回收,不需要用户额外处理。这也是 Java 语言的一大特色,某种程度上方便了程序员对内存的管理。

Java 语言的内存自动回收称为垃圾回收(Garbage Collection)机制,简称 GC。垃圾回收机制是指 JVM 用于释放那些不再使用的对象所占用的内存。

Java 语言并不要求 JVM 有 GC,也没有规定 GC 如何工作。不过常用的 JVM 都有 GC,而且大多数 GC 都使用类似的算法管理内存和执行回收操作。具体的垃圾回收实现策略有好多种,在此不再赘述。

注意:C++语言对象是通过 delete 语句手动释放。如果回收内存的任务由程序负责,也就是说必须在程序中显式地进行内存回收,这无疑会增加程序员的负担,而且存在很多弊端。Java 语言对象是由垃圾回收器收集然后释放,程序员不用关系释放的细节。自动内存管理是现代计算机语言发展趋势,例如:C# 语言的垃圾回收,Objective-C 和 Swift 语言的 ARC(内存自动引用计数管理)。

一个对象被当作垃圾回收的情况主要如下两种。

1)对象的引用超过其作用范围。
{
    Object o = new Object();    // 对象o的作用范围,超过这个范围对象将被视为垃圾
}
2)对象被赋值为 null。
{
    Object o = new Object();
    o = null;    // 对象被赋值为null将被视为垃圾
}
在 Java 的 Object 类中还提供了一个 protected 类型的 finalize() 方法,因此任何 Java 类都可以覆盖这个方法,在这个方法中进行释放对象所占有的相关资源的操作。

在 Java 虚拟机的堆区,每个对象都可能处于以下三种状态之一。

1)可触及状态:当一个对象被创建后,只要程序中还有引用变量引用它,那么它就始终处于可触及状态。

2)可复活状态:当程序不再有任何引用变量引用该对象时,该对象就进入可复活状态。在这个状态下,垃圾回收器会准备释放它所占用的内存,在释放之前,会调用它及其他处于可复活状态的对象的 finalize() 方法,这些 finalize() 方法有可能使该对象重新转到可触及状态。

3)不可触及状态:当 Java 虚拟机执行完所有可复活对象的 finalize() 方法后,如果这些方法都没有使该对象转到可触及状态,垃圾回收器才会真正回收它占用的内存。

注意:调用 System.gc() 或者 Runtime.gc() 方法也不能保证回收操作一定执行,它只是提高了 Java 垃圾回收器尽快回收垃圾的可能性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task.lmcjl.com/news/10470.html

展开阅读全文